地方故事

清淨花園.群蝶共舞

平常我們生活在都市,忙碌的生活以及汽機車的空氣汙染,總讓我們喘不過氣。人們越來越嚮往親近大自然的生活,漫步在山林中、大口吸進新鮮的空氣變成最奢侈的享受。新竹五峰鄉花園村有個規模不大的教會,但教會外面的庭院真的讓人嘆為觀止。

放眼望去,成千成百的蝴蝶在庭院飛舞,宛若仙境。這些蝴蝶比我們在大台北都會區看得到的蝴蝶大很多,色彩也更加鮮艷,這就表示水源及空氣都很乾淨,蝴蝶才會在這邊繁衍後代。

至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蝴蝶呢?當地居民告訴我們,是因為種植在庭院的花沒有受到汙染,不噴灑農藥,引來越來越多的蝴蝶採蜜。蝴蝶們一試成主顧,索性在此定居,變成現在的生態圈。

在這裡我們看到當地的小孩與大自然那麼親近,很多自然生態都可以實際觀察,是一份最好的教材。每一種生物,都是大自然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,維護大自然從小慢慢引導,教孩子們重視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。在這學習的過程中,孩子的同理心也會慢慢建立起來,相信居住在大自然教室的居民們,會越來越幸福。

守護山林與山友的勇士——高山協作員

高山協作員,是高山上的「嚮導」和「揹工」,他們從清代開山撫番時期至今,百餘年的時間裡,在標高三千公尺以上的台灣百岳上,引領登山者探索山林、尋找水源及建設營地。

而現代人為了追求更好的「森活」,大多委託高山協作員作為開路先鋒,背負一整個登山團隊的公用糧食、裝備、氧氣瓶、帳篷等,重量幾近於成年人體重的二分之一。

不僅如此,高山協作員也會搬運山屋維修及蓄水工程建造所需的機器和建材,如水泥柱、水塔等,或是參與山難救援任務,背負傷患及罹難者遺體下山。他們是山難事件發生時,協助搜索和救援工作的重要角色。

在新竹縣五峰鄉的山區,我們認識了一位泰雅族人黃翰文,他原本是一名臨時工,幾年前在妻子的兄長引薦下成為一名高山協作員,從而開啟了一段峰迴路轉的旅程。

回想當時,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的他,第一次挑戰背負三十公斤的物資加上五公斤的背包攀登大霸尖山,上下山一趟便是十幾個小時,他的體能無法負荷這樣超時、超重的狀態,最後只能請同一個小隊的高山協作員在卸貨後折返,幫忙分攤重量。

有時候,他們一週之中有三天到四天會擔任嚮導帶領登山客於山屋過夜,並為他們準備伙食,等到隔日雞鳴時分再動身攀爬大霸尖山。又有時候,他們一週之中有兩天會擔任揹工輸送露宿和開伙所需的各種補給品。但更多時候,受到氣候或天災的影響,他們長達一個月以上沒有工作、沒有收入,只能兼任其他散工。

高山協作員每一次上山,都必須面對高山症、落石、樹木倒塌、山路坍方等各種潛在危險,而在高強度的體能活動過後,隨之而來的是頸椎、腰椎椎間盤突出及膝關節退化等問題,可能下山一趟就診,服藥、打針、復健就抵銷了上山一趟的所得。

高山協作員大多由原住民擔任,他們從事高風險、低保障的工作,沒有勞保、沒有意外險,日復一日面對嚴峻的考驗,卻依舊樂觀開朗,只因為——他們是勇士,守護山林與山友的勇士。

「當你難過的時候,生氣的時候,煩惱的時候,就停下手邊的事情,看看這座聖山大霸尖山,不管前面的路多彎、多遠——我們總會走到終點。」

五百元紙鈔背後的故事——大霸尖山

​許多人會用一仟元紙鈔上的「四個小朋友」(實際上總共有六個小朋友)來代指「錢」,但你有注意過五佰元紙鈔上印了什麼圖案嗎?拿出一張五佰元紙鈔來看看,它的正面是一群少棒球員,而背面則是大霸尖山和梅花鹿。我們知道台灣曾是梅花鹿的天堂,許多地名都留有「鹿」的痕跡,可是梅花鹿的棲息地並不包括大霸尖山?那麼又是誰生活在大霸尖山一帶呢?

喜歡登山的朋友一定都知道,大霸尖山位於雪山山脈聖稜線的北端,有「世紀奇峰」之美譽,稱得上是北台灣的屋脊。若以行政區域劃分,大霸尖山位於新竹縣尖石鄉與苗栗縣泰安鄉的交界處,而尖石鄉、泰安鄉,以及鄰近的五峰鄉都是山地原住民鄉,當地主要居民為泰雅族和賽夏族。大霸尖山是泰雅族和賽夏族的聖山,許多泰雅族人與賽夏族人都堅信這裡是他們祖先的發源地,泰雅族人稱之為「Papakwaqa」,賽夏族人稱之為「Kapatalayan」。

或許你小時候曾問過父母:「我是怎麼來的?」或許你的父母會回答:「從石頭裡蹦出來的!」當然你現在看到這個答案會莞爾一笑,可是你知道嗎?泰雅族的祖先真的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!在泰雅族的起源神話中,上古時期有一塊巨大的石頭,某一天這塊石頭突然裂成了兩半,從石頭的裂縫裡走出一對男女,後來這兩人結為夫妻繁衍子孫,成為泰雅族祖先的起源。那麼這塊孕育出泰雅族祖先的石頭在哪裡呢?一說是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Pinsbkan(裂石),一說是位於新竹縣和苗栗縣交界的Papakwaqa(大霸尖山)。

或許你聽說過「諾亞方舟」的故事,其實洪水是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共同的記憶,而在泰雅族和賽夏族的洪水傳說中,大霸尖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。泰雅族的洪水傳說與他們的遷徙過程有關,傳說一場大洪水將所有平地都淹沒了,放眼望去只剩下大霸尖山的頂端,於是他們爬到大霸尖山上躲避洪水,等到水位退了之後就從那裡往下發展。賽夏族的洪水傳說則是與起源神話結合在一起,傳說有一場毀滅性的洪水導致人類面臨絕種,之後因為神力才重新誕生賽夏族、泰雅族和其他民族。

這幾年有許多學校帶領學生前往大霸尖山展開尋根之旅,希望透過尋根活動加深與傳統文化的連結。過去用歌謠、影片、耆老口述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,對學生來說總是多了一層隔閡,直到讓他們親自踏上尋根之路才開始有了改變。從出發前的各項體能訓練,到自己用雙腳走過祖先遷徙之路,即使受傷也要咬牙含淚前行,去感受祖先遷徙的艱辛,最後登上山頂舉行祈福儀式,以歌聲分享心中的喜悅及感動,這趟旅程對他們而言都是永生難忘的珍貴回憶。

看到這些國中、國小的學生都能不畏艱辛地登上大霸尖山,這份堅持是不是讓你覺得很佩服呢?身為成人的我們,怎麼能不更加努力呢?心動不如馬上行動,下次就跟我們一起去挑戰大霸尖山吧!

泰雅族神話故事——射日傳說

太古時代有兩個太陽,他們輪流出沒照耀大地,使得天氣非常酷熱,河川幾近乾涸,作物無法生長,人民困苦不堪。族人們討論之後,認為只有將其中一個太陽射下來,才能保障部落的存續,於是挑選出三名勇士前往太陽的居所。三名勇士帶上弓箭與乾糧,各揹著一名嬰孩出發,沿途種下橘子樹做記號。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三名勇士變得越來越老,他們出發時揹著的嬰孩也長大成人。年老的勇士們相繼逝去,年輕的勇士們繼續前進,終於到達太陽的居所。

三名勇士在山谷口等待太陽出現,然後在太陽剛出來的瞬間,「咻」的一聲射中了太陽。被射傷的太陽流出滾燙的鮮血,其中一名勇士當場被燙死,另外兩名勇士也被灼傷。被射中的太陽變成了月亮,迸散出來的血滴則變成了星星,天地因而有了晝夜之分。剩下的兩名勇士沿著橘子樹踏上歸途,前輩們以前種下的橘子樹已經果實纍纍,他們一邊行走一邊採食,直到變成白髮稀疏的老人,才終於回到了部落。

相較於中國后羿射日的故事,泰雅族的射日傳說沒有一個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,而是一個群體的形象、是兩代傳承接力的壯行。射日並不是個人的行為,而是代表全體泰雅族人的意志,終結酷熱的結果,也是全體泰雅族人共同的榮耀。

刻出歲月.蚵出文化

四面環海的台灣,沿海地方散佈漁村的聚落,而彰化縣擁有全國最大的潮間帶,漁村文化相當豐富,現今的社會已將漁村文化慢慢埋沒,像是芳苑的牛車採蚵,有瀕臨消失​的​危機,已獲登錄為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,這些文化曾是我​們​歷代祖先的生活痕跡,適當地保留,給未來的後代子孫一個豐富的文化色彩。

​​海牛車與蚵田​​

​​​​一行人從台北驅車到芳苑,海風的吹拂讓頭髮都打結!彰化西南沿海平原,屬泥質海岸,耕種不易。潮汐的漲與退,孕育出最適合養殖牡蠣和文蛤的場所。芳苑、王功、漢寶一帶便是蚵仔最大養殖場。​芳苑鄉又稱「番仔挖」,大部份村民除以養蚵維生外,也從事耕農與打漁。​芳苑鄉的信義社區還保留相當多的古厝,矮矮的屋簷,直面海風陣陣吹來。在這塊土地,因為風大,屋子都蓋得不高。走在巷子內,風聲從耳邊呼嘯吹過,一刻也沒停歇;一輛牛車緩緩從眼前經過,上頭坐著滿是笑意的遊客。濃濃漁村文化,豐富造訪者的人生體驗。芳苑鄉是彰化縣唯一僅存最多牛車的地區,擁有讓人一去就愛上的文化。

​​早期漁民到蚵田工作,全靠黃牛接駁到海邊,名為「海牛車」。傳統的海牛車,主要用來運蚵。要到達蚵田需要經過泥灘地,腳一踩就會陷下去,不好行走,於是便拜託黃牛載一程。人和牛一步一步地在蚵田行走,為的就是下一餐的溫飽。我們在路上看到的拉車海牛,目前都已經從蚵田退休了。退休後的生活,就是載著觀光客漫步當地,包括景點普天宮及紅樹林區觀察鳥類生態。牠們的年紀都跟主人一樣大了,跟著牠們的步伐,時光好像倒流到當時牠們工作的情景,每一天踏實的走著,認真辛勤地走過每一天、每一個寒暑。

​​​​勤繭挖蚵殼​​​​

當地居民也很多都以處理蚵的殼為收入來源,蚵肉剝下後,殼又可以再繁殖幼蚵。這些蚵不僅只在芳苑當地養殖,有些殼甚至要遠送至嘉義的東石。一籃又一籃的殼,處理起來可不容易,看著他們熟練的手法,以及他們手上的繭,是歲月、是歷練。就是這樣養活一家子,刀起刀落,剝著剝著也就一輩子了。為了溫飽靠海看天,海風在臉上刻下深刻的紋路,襯托出臉孔主人眼神中不屈不撓的精神,令人升起敬佩之意。

​​​​​聽彰化人說「送肉粽」​​

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聽過「送肉粽」這個名詞?跟端午節一點關係也沒有,而是一個攸關生命離去的詞。距今約四百多年前,就開始有「送肉粽」這項台灣民間習俗活動。這個活動,大多是在彰化縣西北沿海一帶舉行,說是習俗,其實是一種喪葬儀式。彰化沿海一帶的居民普遍認為,選擇上吊結束生命的亡者怨氣最重,據民俗傳說,往生者斷氣後煞氣會留在吊具上,因此必須挑選時辰將相關物品送走,否則還是會有人在同樣的地點跟著步上絕路。上吊的​繩索​上有著自盡者的執念,藉由儀式,將繩索送到海邊或河流出海口燒掉,以達驅邪除煞的效果。​

取名「肉粽」是取「用線綁住肉」的概念,形容上吊的人被繩子套住頸部,用來取代直白說出「上吊自縊」這件事。「送肉粽」儀式在舉辦前,通常會由廟宇或喪家通知當地居民行走路線與執行時間,提醒居民需提前索取符令貼在家門口,且務必迴避,以免衝煞,沿線的商家也會提早拉下鐵門打烊。此儀式有一些禁忌,不能脫隊、沿途居民不能開窗、女性不能參加儀式、不能叫名字說再見、隊伍不能超過旗令、回程不能說話。若真的遇到儀式正在進行,就轉過身去面對住家或商家,不要直視隊伍,避免被煞氣衝到。

​​藉由「送肉粽」的儀式送走煞氣,居民的心真的安定不少。下次去彰化若聽到這個活動,別傻傻的跑去湊熱鬧!我們如果多留意周圍的人事物,也許一句關心的話語,就能挽救一個人的性命,也許比儀式來得有意義。

愛在夕陽餘暉時

​「我離開台西40多年了,看到這裡跟以前一樣沒有什麼變化……或許也不能說是沒有變化,應該說是變得更沒落了,我記得以前五條港那附近很熱鬧,但現在就沒那麼熱鬧了……」

​舊名為「海口」的台西鄉,空氣中總是彌漫著海風微鹹的氣味,走進村落總能看見一座座蚵殼堆起來的小山,「青蚵嫂」們戴著遮陽帽、穿著袖套和手套,賣力地將蚵殼打孔穿洞,再用繩子一個個地綁成一串,準備放到海中培育蚵苗。沿岸一望無際的魚塭,隨處可見停泊在港灣中的膠筏和蚵棚,伴隨著美麗的夕陽餘暉,這是台西獨特的產業風光。

​台西是全國最大的蚵苗產地和文蛤產地,當地居民大部分從事養殖漁業,主產牡蠣、文蛤、虱目魚及淡水魚類等,還有部分居民從事農業,主產稻米、大蒜、花生、甘蔗等。台西沒有工廠,距離最近的只有在麥寮的「六輕」,原先規劃的台西工業區因靠近海邊、交通不便而多次招商失敗,以致閒置了近30年,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有限,幾乎只能從事第一級產業。

​從當地居民的口中得知,台西地層下陷的情況嚴重,除了土壤酸化問題之外,只要遇到滿潮就容易海水倒灌,農田變水塘,一番心血付諸流水,因此許多地主早已廢耕,任由耕地變成一片荒蕪、雜草叢生。另一方面,還有高齡化無法耕種的問題,台西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高達19%,若扣除在外地工作的青壯人口,老年人口的比例其實還要更高。

​台西是典型中南部農村/漁村的縮影,面臨嚴重的人口外流問題,過去以海產聞名的台西五條港,每到假日總是擠滿人潮,各種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,但隨著居民一戶一戶的遷走,餐廳一家一家的關閉,街道變得越來越冷清,而漫天飛舞的沙塵也讓台西染上一層灰濛濛的色調。由於傳統的農業和漁業已不符合時代潮流,年輕人為了前途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、工作,願意留在台西的人很少,即使有錢也不會在台西置產。留在台西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老人、婦女及幼童,那些坐在門前串蚵殼的「青蚵嫂」們,其中就有許多是超過70歲的長者,而她們綁了像肉粽那樣一大串的蚵殼,其實一串只能賺到45塊錢。

​為了照顧這些留在家鄉的長者,政府推動了「在地老化」的政策,希望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,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。透過「老人共餐」,鼓勵長者走出家門一起聚餐,彼此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,藉由共餐結交朋友、分享經驗。或許,長者們內心最渴望的,不只是活得健康,還有活得快樂。關懷他人,以及被他人所關心,這些互動與互助,如同向陰暗角落裡射入一道陽光,為每位白髮蒼蒼的長者,染上一抹溫暖的色彩。俗話說,人生七十才開始,孔夫子說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步入老年,只是另一個階段的起始點,不論是高齡化的台西,還是這裡的長者,今天,他們也同樣地憑藉著自己的雙手,繼續摸索著發掘未來的路。

工農爭地,誰得利?

​工作辛苦了一天,最期待的就是餐桌上簡單而幸福的家常料理,那碗熱騰騰的白飯,聞一下,是摻著農夫汗水用心栽培出來的米飯香。

​突然,電視的新聞畫面傳來「記者為您插播一則重要消息,桃園觀音區爆發重金屬汙染,工業廢水流到農田,鎘米已流至市面……」看著手裡盛的白飯,心想:「這頓飯還吃得下去嗎?」

​本來屬於溫暖幸福的米飯,儼然成為引起人心惶惶的毒物,稻田的色彩從飽滿稻穗的金黃色,被工業汙水染成的灰黑色。農地種不出作物,溪河裡的魚蝦,滅絕殆盡。

​無良田可耕,農夫出走另謀生路,整村的人們收拾著家當,找尋下一個落腳處。受傷的土地進入加護病房觀察列管,環保署結合專家做土壤調查,制定法案,祭出汙染土壤整治措施,來替受傷的土地療傷。

​汙染嚴重的農地部分轉型為工業用地,發展成工業區;部分農地插上牌子,勒令休耕,投入長期的時間與資源進行農地復育。被汙染的土地,種出來的作物果實,也會有重金屬殘留,所以改種樹種、觀賞花卉等非食用性作物。三十幾個年頭過去,樹長大了,土地的修復工程似乎露出微微的曙光,有些被拔掉休耕的牌子,重新種植作物,只是,受過傷的農地還能重拾畫筆,著上飽滿稻穗的金黃色,讓稻香再度成為餐桌上的米飯香嗎?